应该有一个共识:危机公关目的并不是要试图通过删文章降热搜等方式掩盖企业危机事件,压缩外界参与讨论的空间,更不是要去颠倒黑白搬弄是非,而是要通过对于企业危机事件快准狠的处理第一事件转移外界对于这一事件的关注重心,赢得外界对于企业的同情和理解,最大程度上降低用户对于企业的厌恶感。
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热点不断的年代,危机公关其实要比过去要好做,因为外界聚焦到某一个热点的时长明显要短。所以,在企业内部危机事件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外界的情况下,危机公关需要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流程给外界以一个符合预期的交代,尽快做话题终结者,防止事件进一步发酵,让外界的吃瓜心态更早主动转移到其它更有讨论价值的事情上。这就是我认为的危机公关的重要指导原则:处理节奏尽可能少直截了当不加剧情、结果反馈尽可能快一步到位不拖泥带水。品牌君认为,专业角度看,从集团层面知晓开始(如果阿里巴巴方面所述属实的话),阿里巴巴对于“阿里女同事被曝被性侵”这一危机公关事件的处理,总体上感觉还是很专业的,但是这一事件却仍然在舆论场上多次掀起舆情,甚至于几乎引发舆论反噬,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处理过程中意图强行输出价值观,夹带了不应该夹带的私货,以致于事实上违背了危机公关的上述两个原则。没错,说的就是那封“6000名阿里人关于807事件的倡议书”。
从危机公关处理流程的角度而言,多一道“倡议“流程本身对于疑似性侵案件本身的处理就没有帮助,反倒有可能给外界增加产生新的讨论话题的空间,而这种话题空间在不受企业支配的情况下,弊大于利。事实上,自从阿里巴巴女同事自曝被上级性侵后的第一时间及时分别跟两级上级主管领导和HRG沟通无果,只能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到公司食堂散发传单的方式维权,并遭到保安驱赶和同事的冷血旁观和刻意躲避后,此时外界对于阿里巴巴的所谓价值观的信任度已经进一步走低,甚至是反感的情绪已成事实。此时明显带着纠正外界对于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偏见和误解的浓浓意味的“倡议书“的发布,与外界已然形成的对于阿里巴巴价值观的不信任和厌恶情绪相撞时,意料之中又一次形成了巨大的话题讨论空间,这种讨论进一步放大了危机事件影响力的同时,非但没有让阿里巴巴获得外界应有的同情和理解,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外界对于阿里巴巴的不信任和厌恶感,甚至还连带多次引发了外界对于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大讨论,越发不可收拾。现在来看,如果阿里巴巴当初这起危机公关事件时,没有夹带这个“倡议书”,在8日上午宣布启动对于事件的调查之后,下午或者晚上直接宣布调查结果,那么可能效果会好很好很多,更有可能博得外界的同情和理解,舆论关注的焦点可能也只集中在于官僚主义层面,而不会扩展到越来越饱受争议的价值观大讨论。
总结一下,品牌君认为,处理危机公关,最重要的几个原则就是:一、过程就事论事:只处理事情本身,不做任何没实际必要的延展,因为任何的延展都会给外界产生不可控的话题讨论空间。更不要去试图说服和教育用户对此产生的一些误解和争议,这样尤其容易被舆论情绪反噬;二、节奏快准狠简:处理节奏尽可能少直截了当不加剧情、结果反馈尽可能快一步到位不拖泥带水,能一句话说清楚的经过绝对不说两句话,能一步到位的结果绝对不分两步。
声明:文章来源自网络,本网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5660 5308或邮件至viphgs@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