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危机公关:海底捞用人性的光辉“逆转”舆论
2022-09-26

 

为什么一个安抚员工的“第6条”,就能让无数消费者“感动”?

海底捞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也不费话了。

而我想说的,是海底捞在应对危机事件中的人性光辉。

遇到危机事件,常规操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一种作法,就是不回应,让时间冲淡情绪,因为消费者健忘的。

很多企业都在这么用。比如面包新语,一笼小确幸。

第二种作法,就是玩套路:一否认;二切割。

首先,否认事情的严重性,强调“这是个别事件”,把大事化小。

其次是“切割”,把责任压缩在最小范围。

经常看到的操作就是找一个“替罪羊”。比如,“临时工”。

为什么出现这个逻辑?


因为危机公关的逻辑就是“出现问题首先要保组织,保住了组织,才有意义”。

所以,我们看到太多企业,总要找出一个责任人出来背锅。

危机公关的另一个“葵花宝典”就是新的危机转移现在危机。

比如,A明星出轨了,五天之后,突然又曝光B明星性侵丑闻。

但是,这种危机公关的操作难度,考量的是资源的调动能力,是一般企业所不能达到。

不过,按照常规的危机公关策略,

1、海底捞应该先是“否认”,把公众情绪缓冲一下,发个声明,比如感谢媒体监督,相关事实待调查确认,还公众真相。

2、在不能公关拿下媒体之后,再切割,挥泪斩马谡,“杀无赦,斩立决”。

我们看到过太多类似事件,拿店长“祭旗”,并公告,“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然而,海底捞并没有这么做。

他们选择了:不否认,不回避,承认事实,并由董事会承担责任。

实话说,这完全超出我的预料。

看过太多危机公关,我想海底捞的这种可以称为“第三种危机公关”吧。

8月25日,海底捞先发声明,承认事实。

在发了第一封致谦信之后,又发了第二封通报,指名道姓地明确责任人,众多高管在列。

除此之外,更是在第6条,特别对员工进行了安抚:

“涉事停业的两家门店的干部和职工无需恐慌,你们只需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整改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该类事件的发生,更多的是公司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

就是这个第6条,让很多人大为感动。被网友总结为: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

为什么?

因为无数消费者,同时也是无数单位的员工。

很多时候,员工的归属感,不是呐喊几声“不抛弃,不放弃”就能建立起来的。只有在危机来临时,企业的做法,才能看出人性的底色。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习惯了制度杀人,KPI考核,末位淘汰等等,手段多,花样新。特别是危机之中,更善于找“替罪羊”。

因此,很多企业的管理,不是缺少狼性,而是缺少人性。而海底捞表现了稀缺的担当。

曾有一位餐饮人表达他的疑惑:海底捞的工作强度那么大,为什么员工还能那么开心?发自内心的开心?

我想,可能就是在严肃的制度管理中,对于人的尊重,才形成一种上下一心的凝聚力。

刻意的批评是一种不可原谅的狠毒

有评论指责消费者“原谅”海底捞是愚蠢行为,责问消费者“缺老鼠,还是缺爱”?甚至拿出食品安全法来为自己的批评当大旗。

 这种看起来的凛然大义背后,藏着一只冷血的“中山狼”。

1,一个人的见解没有资格凌驾在众人之上。

2、消费者远远比评论者更客观。

比如,消费者认为“4个月的暗访,发现不了一点点食安问题那才叫恐怖”。

比如,“卧底4个月,天天盯梢,才发现寥寥几个小问题,说明海底捞食品安全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去个街边小餐馆让他盯一天,说不定问题都多的写不完。而且问题出来了,人家没有抱怨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抓几个小兵开除了"以泄民愤",而是更加的完善管理,相信以后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不但会原谅,还会更爱,向海底捞学习!!”

事实上,在这一场海底捞的危机事件的评论上,已经表现出消费者的理性,和拙劣批评者的低智商之间的分歧。

现在来看,消费者更值得尊重,他们的“原谅”,是对现实的正视,以及对人性光辉的认同,而不是像一些批评者,表现出刻意和狠毒。

记得,海底捞选人的标准是“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做人做事的原则是“敬天爱人、正确做事”。

而这,也正是一些批评者所稀缺的。

声明:文章来源自网络,本网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5203 2161或邮件至viphgs@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所有:沃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9999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