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声音:如何看待特斯拉危机公关?
2021-04-25

 

广大网友最关注的点并不是刹车有没有问题,或者交通事故的责任谁来承担,而是企业在处理问题时的方式和态度

特斯拉又火了。4月19日,一名自称因刹车失灵而发生事故的特斯拉车主来到上海车展,爬到特斯拉展台的车顶上维权,后被公安部门行政拘留五日。这件事及后续进展承包了微博热搜榜累计流量达到2亿以上。

结合所有网络信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事件的真相现在并不明确,也没有实锤证据。我们固然同情车主的痛苦经历,但企业判断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向车子本身的质量问题,这也是有一定逻辑基础的。毕竟现在数据信息还没有完整公布,车辆也没有进行第三方检测。


然而,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讲,特斯拉遭遇公关危机已经是客观事实。广大网友最关注的点并不是刹车究竟有没有问题,或者交通事故的责任究竟谁来承担,而是企业在处理问题时的方式和态度。

从之前“海南特斯拉车主15公里时速撞墙”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就能看出:事情的解决方案,远没有整个过程里的几经反转的“瓜”传播的更广;曾经注意到这些“瓜”的人中,绝大多数并不了解最终事情是怎么解决的,也并不怎么关心。这次“车顶维权事件”也是一样。

这也证明了危机公关的一个基本原则:危机管理其实是用真诚的行动传递企业态度,从而舒缓公众情绪。企业要用的负责任的行为和具体解决问题的举措,来传达企业坦诚的态度,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时下信息沟通的平行透明,使公众舆论容不下一家独大、我行我素的傲慢和忽视,更容不下纯刷态度、拒不改正的行为。推己及人,说到做到,用事实说话才能实现“化危为机”。

这件本不该如此沸沸扬扬的“维权事件”,为什么吸引了吃瓜群众的眼球?其实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导致的。

01

同情原谅弱者

人类天生的同情弱者,当单一消费者和顶级企业起了纷争,公众本能地会同情消费者,何况是个有“孝心”(事故当事人是其父)、千里迢迢跑到上海告状(当代秋菊)的纤纤弱质,被一群壮实男人拖出现场。即使她行为上客观存在不合理,也会轻易被原谅。说严重点,有了那张保安“拎手拎脚”的照片,企业就已经被钉上了“原罪”。

02

反感强势的强者

与之相反的,就是企业的强势——不但不加分,反而大大地减损了可信度。猝不及防的几条信息,让吃瓜群众们感觉到了企业的冷漠:

事发当天上午冷冰冰一句回应“警方正在处理”;下午公司高管发言,说的都是“我们怎样怎样”。官博深夜发声(同情一下特家公关团队),本有机会适度和缓公众情绪,但内容依然和之前基本保持一致。

自我中心主义的内容,哪怕都是事实,也会被外界从情绪上冠以“冷漠”“傲慢”“甩锅”的评价。说得越多,错得越多。

故而,在24小时内,特别情绪化的微博上毫无意外地完成了基本一边倒的公众情绪累积。绝大部分的微博评论都已经直接进行了道德裁定。

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也许会有几个基本点可以缓和公众情绪,增加企业公信力:

01

19日中午前公布事发时,工作人员可以有礼有节地做一下缓和事态的举措。发言人不是一句“交给警方处理”,而是适度地表达企业负责任的态度。指责弱者或者暗示弱者行为不当,不是一个大企业应有的表态。

笔者构思了一个简单的态度声明:“今日事发突然,现场工作人员虽然数次邀请她稳定情绪进一步协商,但最终引发了冲突。无论消费者采用什么样的投诉方式,我们都会在事实基础上,力求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矛盾。”

02

下午安排好的采访猝不及防被问及这个事件时,可以进一步表达公司负责任的态度。可能高管在采访时说表述的都是有一定事实基础的观点,但是“背后有人”的阴谋论、“数月承包负面”的指责,表达出来对企业并没有什么好处。哪怕把态度声明的内容重复一遍,善意地表达愿意负责任解决矛盾的态度,也能赢得一个缓冲,甚至是一个拐点。

03

深夜的官博声明,不必强调孰是孰非而重点关注公众情绪聚焦点。如之前所言,已经在“冷漠”“傲慢”“甩锅”的情绪下,事实究竟是什么并不是最大的冲突点。这个时候,除了表达“力求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矛盾”的态度,还可以推出数条下一步的具体举措,哪怕是消费者还没有同意的举措。比如:共同送检、在第三方协调下磋商……笔者并非汽车行业专家,就不班门弄斧了。

笔者曾就职于多个世界五百强跨国企业中国总部的公共关系部门,参与过上百起负面事件管理,也主持过相关的培训课程。在我的印象里,有不少企业都遇到过类似特斯拉这次的问题,但有些企业就能够及时地传递负责态度,舒缓公众情绪,从而化危为机。

2017年,海底捞火锅被媒体曝光“后厨出现老鼠”等严重的卫生问题。餐饮企业遇到卫生危机,是致命伤。海底捞迅速推出的整改措施声明、全方位清晰的行动、责任到高管的举措,虽然没有一句话说“海底捞是个负责任的企业”、“我们诚恳道歉”,但字里行间所显示的负责任企业态度,使其在一夜之间获得大家的原谅。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英菲尼迪汽车被曝QX60车变速箱质量有问题。英菲尼迪在3月16日的声明中针对公众的关注点,虽然并没有说明车辆是不是真有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但公开面对所有的车主,提出一视同仁的举措,公开沟通渠道,落实了”积极主动,切实负责”的企业态度,让致歉显得真诚而透明。

总而言之,对于特斯拉来说,即使到了现在,企业负责任的、公开透明的、诚实守信的态度依然是扭转局面的关键点。用事实来证明企业诚信,才是这次危机公关所最需要做的。

最后,再次重复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用真诚的行动传递企业态度,从而舒缓公众情绪,赢得信任。

《纯业务分析:特斯拉公关的三大不妥》

作者:庞瑞

来源: 壹只品牌男
编辑: 殷宜家

特斯拉车主维权造成的舆情风暴仍在继续发酵。截止目前,最新的进展如下——

01

特斯拉方面:在20日晚间发布了一份态度软化的声明,声称“深表歉意”。值得注意的是,前期代表特斯拉发言的副总裁陶琳,今日被媒体报道缺席了原定计划出席的博鳌论坛,后续动态值得关注。

02

消费者方面:一名维权消费者有针对性的发表声明,态度为“巧了,我们也决不妥协”

03

监管机构方面:20日,郑州市市监局回应称,投诉人不同意第三方进行技术鉴定,要求“提供车辆发生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而特斯拉因担心数据被当事人用来炒作宣传造成不良影响,拒绝提供相关数据。

很多朋友问我,对这次事件中特斯拉的处理怎么看?以下为个人的阶段性复盘。

1. 特斯拉高层一贯对于市场公关营销表现出不重视、轻视中国本地媒体的看法。马斯克曾经认为,特斯拉不需要公关部,也毫不避讳对市场营销不重视的看法。这种观点在马斯克个人魅力最大、特斯拉优势最明显的时候是适用的。但是在电动车进入白热竞争的时代,就不一定适用了,而这一次媒体的全火力报道,应该说也对特斯拉的态度是一次提醒:事件发生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特斯拉在自媒体、财经媒体圈中基本没有盟军,媒体几乎是一边倒的在抨击特斯拉,这个中的缘由,恐怕不能说和特斯拉以往的企业姿态没有关系。

2. 特斯拉的中国区公关手法,继承了马斯克个人强烈的标签:个性,强势,不妥协、不怕争议(包括此前在线直播抽weed),敢于硬怼媒体和消费者。这些特点,不能说全都是错误的,在树立品牌独特的个性方面也曾经发挥过作用。但是在这次的案例里,负面作用明显大于正面效果,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和反思.

3. 陶琳作为特斯拉副总裁、中国区的公关负责人,前期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强硬表态,是否就是完全不专业的体现?理性分析,比如敢于坚持企业底线、强调不会花钱买平安等态度,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根据公关规律,一个大企业来讲,如果一遇到压力就退缩、倾向于花钱搞定一切争议,只会带来更大的争议。从这一点来讲,陶的做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4. 但是,陶琳在具体面对媒体的发言,犯了非常大的忌讳,有三大不妥。第一个不妥,是陶琳对媒体表示,维权消费者”也很专业”,可能“背后有人”。这是大忌,这是诛心。而且,是诛的自己的衣食父母的心。对于消费者是否“背后有人”,要么拿出铁证,要么提都不要提。况且,特斯拉作为一家企业,面对消费者维权,应该就事论事。退一万步说,就算对方确实是受到“专业指点”,只要对方曾经去买过特斯拉,她的的首要身份就还是特斯拉车主,特斯拉也应该由客服部门来主要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由公关部门出面来指责消费者。一般来说,危机公关有几个原则,快速、坦诚、担责、提解决方案,都是公关的常见指导意见,但是你绝对找不到一个专业负责的公关顾问,会建议企业去怀疑消费者的动机,因为这和事实如何没有关系。

5. 陶琳表态的第二个不妥,是在表态的灵活度上:姿态可以强势,但是不应该过于强硬、不该逆着舆情硬怼。比如,“没有办法妥协”这样的表态,说出来有何用?有哪次消费者纠纷是可以靠着强硬的表态就能解决的吗?只能靠事实、企业实力和真诚态度来解决。所以,这样的对外表态,如果不是为了满足对公司内部有所交代的需求,除了授人以柄,没有更好的作用。

6. 特斯拉公关的第三个不妥,是态度变化太快了——前倨后恭,态度矛盾。前面还在说对消费者“毫不妥协”,后面中央政法委、新华社的评论一出来,马上就“深表歉意”。快速变化的态度,不会让外界看到特斯拉的真诚道歉,而是让人看清,特斯拉所害怕的不是消费者,是监管机构和国家力量。那么,与其仓促服软,何不如一开始就给外界留下一个“尊重消费者意见”的印象呢?

7. 抛开具体处理方式的瑕疵不谈,特斯拉在此次事件中,还暴露了一个重大思维盲点:政治敏感度、大环境观察度还需要提高。特斯拉的中国区高管,看不清楚这次车展的整体氛围吗?看不清国产品牌的强势崛起、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日益青睐吗?往虚了说,特斯拉看不清楚中美关系的宏观背景下,特斯拉所处的敏感地位和微妙处境吗?这种时候,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做生意、低调做客户服务、尽量不要暴露在无谓争议下,结果特斯拉自己的公关出来火上浇油,实在是不太明智。

经此一役,特斯拉的口碑多少会受到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特斯拉从此就没有继续受到消费者青睐的机会。

如果我是特斯拉的公关,我会这么给总部提建议:

一、主动消除公众对于特斯拉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的疑虑。比如,公布明确的数据采集方式、用途和监管渠道,同时将特斯拉的全部数据存放在中国本土的服务器上,服务器可以由苹果的贵州云、或者其他供应商独立运营。

某种程度上,对于特斯拉(汽车板块),不应该只看作是一个主机硬件企业,可能更应该看作是一个数据企业、AI企业。从目前电动车的格局来看,特斯拉的主要核心优势是在算法、人工智能部分,从前段时间各地零星爆出的禁止特斯拉汽车驶入政府、军队大院的消息来看,特斯拉受到数据方面的强监管在未来是大概率事件。特斯拉与其被动接受监管,不如主动配合消除公众的疑虑。

前段时间,特斯拉高管已经表态,特斯拉的数据只采集“有用”部分、“大部分”都存在国内的服务器,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数据这一敏感资源,特斯拉需要拿出一套深思熟虑的处理方案,平衡好企业商业机密、公众知情权、监管机构数据规范的关系。

二、特斯拉总部应该授权中国区成立专门的处理小组,处理全国类似车况的车主投诉和保修事宜,甚至可以邀请这次维权的车主、自媒体和权威媒体作为观察员。大家可以参考最近滴滴新成立的“网约车司机发展委员会”,这就是一家企业经受舆情危机锤炼后的成长。特斯拉作为最受关注的行业龙头之一,确实应该比别的车企做的更多一些,主动承担起消除公众对电动车安全性疑虑的工作,而不是被动的让公众承担新技术的不可知风险。

三、特斯拉应该强烈考虑赋予中国区更大的临机决断权限。我猜想,这次中国区高官前期的强硬表态,不排除很大一部分是给美国那边、甚至是给马斯克本人看的姿态。如果该高管没有这么多的顾虑、可以完全从公关的专业角度出发考虑,这个事情或者不会闹这么大。当然,这是外企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怎么给中国区赋权和平衡的问题。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对于这一全国轰动的公关事件,其实没有一家车企应该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因为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到其他企业身上。所以,不要幸灾乐祸、不要落井下石,而是要汲取经验教训,并且对自己的企业和品牌进行类似的压力测试,把心思用在服务客户的行动上,而不是怀疑客户的动机上。

声明:文章来源自网络,本网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5660 5308或邮件至viphgs@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所有:沃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999989号-1